外界常将单位高层争斗戏称为“神仙打架”,听起来颇具戏剧性。可真身处其中,才发现气氛远非外界想象的那般剑拔弩张,亦无腥风血雨般的激烈冲突。外人总以为高层斗争必是你死我活的厮杀,待我真正融入其中财富牛,才发觉更多时候是“打太极”式的推诿,无人愿轻易撕破脸皮。那一年我刚升任中层副职,首次亲历了这般真实的“内斗”场景。
我们单位规模不大,人际关系相对单纯。高层分为两派:一派以老王为首,他是单位元老,资历深厚,面上总挂着和善的笑容,每日早到晚退,常能见他在走廊窗边抽烟;另一派是新晋的张局,年纪轻却雷厉风行,总想推行些新举措。我身处两派之间,久观之下虽能察觉双方隔阂,却难说出具体的大矛盾。平日里开会讨论业务,老王习惯慢条斯理的语调,边说边在台历上画圈标注;张局则偏好直切主题,一落座便摊开文件,追问问题解决之法。
财富牛
真正让我感受到“打架”氛围的,是某次部门会议。会上两派人员分别汇报工作,张局突然插话,指出老王手下某项目进度拖延半年,影响了推广计划。老王未直接回应,低头翻着日历轻声道:“项目未获批,资金未到位。”屋内气氛瞬间降至冰点,众人皆沉默不语,两位秘书埋头记录,我注意到张局眉头微蹙。那一刻我忽然明白,所谓暗流汹涌,更多是这种沉默的较劲——无人愿撕破脸,但彼此心知肚明。
此后走廊里的闲聊多了起来,私下议论中大家普遍认为,两位领导并无对错,只是观念相左。老王主张稳扎稳打,按部就班推进事务,程序必须到位;张局则渴望快速出成绩财富牛,推行新举措,亦担忧年岁渐长仍无建树。我们中层夹在其中颇为尴尬,有时接到张局指示,习惯性向老王通报,老王仅在微信发个点头表情,并无具体建议;张局又常直截了当追问:“你们那边能否调配些资源?”我回复稍慢便心生忐忑,生怕得罪任何一方。
实际上,许多矛盾皆由琐碎小事累积而成。譬如部门预算,老王一方预算向来宽裕,总爱留些余地;张局上任后却直接大幅削减会议纪要中的预算。双方还常争论哪些业务应自主完成,哪些该外包。新老两派人员逐渐选边站队,平日与老王喝茶的主任们开始频繁找张局探讨新项目。办公室气氛变得微妙,有一阵子常有人饭后不自觉驻足窗边,多瞄两眼走廊,生怕撞见哪位“领导”。
我本人倒无太多立场,完成手头工作后,常独自抄近路回家,避免被人看见与谁同行。某日老王唤我喝茶,无甚正事,只闲话家常。问及项目时,他忽然道:“你无需过度纠结立场,做好本职即可,别胡思乱想。”那日茶叙短暂,我走出茶水间时心情复杂。其实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处境,只是有些事难以言明。
后来张局请了半个月年假回乡办事,众人皆松了口气。会议氛围陡然轻松,该发言时畅所欲言,再无火药味。老王反而提出新项目,称可结合年轻人想法试点推行。那段时间我发现单位气氛不再紧绷,甚至多了几分松弛,午间众人关上办公室门闲聊,无人刻意回避谁。张局归来后,依旧雷厉风行,会议记录更精炼,邮件回复也更快。我虽未深度参与两派事务,却明显感觉到高层姿态有所缓和,政策虽无妥协,但言语间多了几分温和。
在我看来,这便是单位里的“神仙打架”:从外部看,似是日日剑拔弩张;实则不过如此——会议照开,工作照做,所有矛盾皆散落在细枝末节里。说实话,后来我对此已有些麻木。身边同事有的到点跳槽,有的仍在观望,兜兜转转各自归位。无人能真正左右局面,那些站队、表态或冷处理的人,最终都在时间里慢慢消化自己的角色。单位的内斗远不如电视剧精彩,更多时候是种稀松平常的消耗。中层夹在其中,亦无绝对敌我,不过是守着各自的一亩三分地,收拾琐碎的烂摊子,勉强把日子过下去。
后来老王退休,张局权力渐长。众人站队更明显,却也仍循规矩行事。日子依旧按部就班财富牛,平淡如水。我偶尔回想那段所谓的“神仙打架”,实则波澜不惊。过日子本就远非故事般多彩,单位里的那些事,大多时候就是这般普通。你来我往间,不过是各自把日子过下去,无赢家亦无输家,余下的皆消散在走廊的灯光里,让人晚归时脚步不自觉加快些,如此而已。
辉煌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